首页
研究会简介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浙江法学盘点
教育研究与创新
人才培养
国际交流
浙籍法学家
郭为禄: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 推进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
( 发布日期:2022/12/25 阅读:152次 关闭

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逻辑严密、科学完备、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观点,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发展指明了方向。华东政法大学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在办学过程中始终以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为重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德法兼修的育人新机制,以“多科融合、法科一流”为建设目标,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服务国家战略,为国家和地方法治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学校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加强与法治实务部门的合作交流,着力构建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积极引入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着力培养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

关键词:习近平法治思想 高素质法治人才 德法兼修

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 推进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

郭为禄


2020年11月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观点,清晰表达了中国特色法学教育的本质属性,系统描绘了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的基本路径,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华东政法大学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多措并举,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教育全过程,使之成为法学专业学生观察、思考、处理法治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着力培养造就符合法治中国、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一、突出价值引领,构建新时代德法兼修育人新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新形势下,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已成为各大法学院校共同的目标。以往我们多是用“法律人才”来表述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如1998年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时,对北京大学等八家法律硕士试点院校提出要求就是“为政法部门和社会培养、输送高层次法律人才”。2011年12月,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则把“卓越法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法治人才”的概念,从“法律人才”到“法治人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蕴含的人才培养导向、规格和要求则有很大差异。法治人才不仅强调人才的法律专业素养、专业技能,更强调人才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高标准的政治素质和高觉悟的道德修养是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最鲜明的特征,法科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和系统的法治思维能力,还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奉献人民的家国情怀。


新时期的法学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处理好“价值性”与“学术性”之间的关系,将“品质德行养成与法律知识能力教育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华政在办学过程中始终以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引领为重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德法兼修的育人新机制。一是着力打造以德法并行、铸魂育人为目标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学校推出一批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的示范课程,积极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推动将专业课堂讲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让学生在法学知识学习中领悟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的深刻内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实现思政课显性教育功能与专业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的协同效应。二是着力打造以价值引领,品德养成为目标的 “三圈三全十育人”工作体系。建设“法治中国”精品思政课程, 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统一;把“扶困”与“扶智”、“扶困” 与“扶志”结合起来,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通过开展“红五月”、诚信教育、模拟法庭和辩论赛等等活动,实现文化育人、实践育人。以学校官微、华政青年等新媒体为依托,打造互联网+思政品牌项目实现网络育人;优化学校管理服务流程,调整校园功能布局,探索建立“八位一体”维权体系,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学校以“四史”学习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努力讲好校史中的党史故事,讲好党史中的法治故事,组织师生创作了原创话剧《雷经天》,开展了沉浸式的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坚持与时俱进,形成科学完备的学科与课程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他在视察中国政法大学时指出,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他明确指出了当前我国法学学科建设和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存在的问题,比如“学科结构不尽合理,法学学科体系、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社会亟需的新兴学科开设不足,法学学科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还不够,知识容量需要扩充;有的学科理论建设滞后于实践,不能回答和解释现实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的法学学科建设基本上围绕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学、民法学等14门核心课程进行划分的,法学院校基本也是按照这一逻辑开展学科建设的,应该说这种学科划分方式,为我国法学学科的建设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为法治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传统学科的划分和建设方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人才培养需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法学学科体系完善的障碍。因此,需要对传统学科加以改造升级。我们认为,科学完备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是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课程建设抑或教材编撰,都应坚持以实践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关注现实急需的社会领域,构建具有历史性、继承性和时代性的法学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扩宽法治人才培养知识体系的覆盖面。近年来,华东政法大学坚持以“多科融合、法科一流”为建设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服务国家战略,为国家和地方法治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一)依托法学学科优势,大力发展交叉学科

法学学科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与国家法治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度较高,但是因传统二级学科划分而产生的研究领域的分割,使得法学学科在回应现实需求方面存在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等问题,尤其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领域新情况时,传统法学二级学科仅凭一己之力已经难以应对和处理,这时多学科的协同研究以及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就势所难免。法学是华政的传统优势学科,也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近来年,学校不断夯实法律史、法学理论、经济法学、国际法学、刑事法学、民商法学等传统学科的优势地位,并以法学学科为依托,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路径,以“法学+”等为主导,大力建设公共卫生治理、法律与金融等交叉学科,多方位释放学科活力,促进各学科专业之间的渗透、交叉和融合发展。


(二)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培育新兴学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这对学校的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学科建设思路强调变“被动适应”为“主动引领”,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优化专业和学位授权点布局,加强新兴及关键亟需领域的专业建设,重点建设党内法规、监察法学、智能法学、涉外法治、教育法治等特色领域,扩展法学学科辐射范围,积极建设新法科高地,树立社会主义新法科标杆。同时,学校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组建多学科创新团队,建设应用型学科集群,服务政府决策和实践重大问题解决。充分发挥学科集群优势,推进学科、专业合作,创新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模式,为新时代法治和社会治理提供更高质量的人才支撑。依托学科集群,提升新技术赋能,建设文科实验室,优化卓越法治和社会治理人才培养模式。


(三)全面修订培养方案,加快推进“三进”工作

习近平法治思想逻辑严密、科学完备、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法治理念、法治原则和法治概念。习近平法治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政法院校开展法学教育提供了根本指引。政法院校是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的第一阵地,人才培养质量关系着依法治国的实现程度,无论是立法、执法、司法还是守法等法治领域和环节,“人”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对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和法治人才培养提出了质的要求。要培养符合依法治国要求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离不开正确理论的指引,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我国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给养。为研究好、阐释好习近平法治思想,学校成立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作为上海市首个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中心坚持高起点定位,组建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的“三跨”研究团队,围绕“十一个坚持”设定研究主题,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体系化构建。为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学校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并把该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开设为牵引,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其他专业课程,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覆盖“全课堂”。


三、注重开放协同,形成内外联动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长期以来,我国的法学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饱受诟病。法学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法治实践需要,法治实践部门无法深度参与到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严重影响了法学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些促进高校和实务部门交流互动的政策措施,不少高校也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但实践中合作模式、广度和深度都有待深化。单就学生实习而言,大都停留在认知实习、庭审见习的阶段,常态化的实践教育尚未完全形成。针对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实际工作部门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高校开展法学教育应当注重开放协同,打破高校固有的封闭式人才培养环境,引入政府、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法治实务部门专家参与法治人才培养,形成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的共同体。高校还要注重加强与国外高校、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以开放的胸怀和姿态引入国外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服务。近年来,华政认真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创新办学的办学理念,积极引入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打造内外联动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一)深化协同,破除培养机制壁垒

从本质上看,法学就是实践之学,实践教学对高素质法治人才人才培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司法伦理一定是训练出来的,这种训练是在无数次的义务冲突 中完成的。”华政充分认识到法治实务部门在法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校内外联合培养机制,与江浙沪皖三省一市法律实务部门对接,建立数百个实践基地,连续16年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联合开展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法律助理项目,法院遴选理论功底深、业务能力强的资深法官担任带教老师,法院和学校共同制定《法律助理带教指南》,明确带教老师工作职责,解决了以往长期存在的带教老师不知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学校引入资深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来校讲授《模拟法庭》《法律职业伦理》《法律谈判》《法律文书》等实践课程,聘请法律实务部门专家担任兼职硕士生指导教师,充分发挥法律实务专家既具有深厚的法律功底,又具有丰富的法律实务经验的双重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校内教师缺乏实务经验的不足。探索与行业共建律师学院,学校和行业共同确定办学定位,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开展学院管理。


(二)促进开放,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做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涉外法治人才不是简单的“外语+法律”的堆积,而应当是具备国家利益意识、法律专业素养、语言文化底蕴的复合型人才。华政积极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针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在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国际交流等方面出台多项措施。2021年2月成功入选教育部首批法律硕士(涉外律师方向)人才培养项目。根据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精英化”教学,强化全英文授课方式,积极开设囊括法律英语视听说、法律英语写作、英美法律文化、中西法律语言对比等知识型课程,注重实践性教学,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的授课方法。学校大力拓展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国际组织合作交流渠道,推进双方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学校大力拓展师资国际化渠道,通过鼓励骨干教师到海外学习、进修、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学校积极利用多种渠道引进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到国内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以此提高法学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结语


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政法院校的重要使命。政法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法治人才为目标,推进融合式的“厚德育”铸魂工程,更新现有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培养模式、评价标准。同时,政法院校要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引入校内外、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参与法治人才培养,构建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作者简介:

郭为禄,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法学教学和研究、高等教育法制。

原文刊于:《法学教育研究》2022年02期,总第37卷,28-37页。本文注释已略,建议阅读全文。

分享到:0
上一条: 吕涛 张玉成: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实施七项工程 培养高质量应用型法治人才 2023/1/30
下一条: 黄茂钦 江帆 甘强:以“联合—竞赛”式指导模式培养法科研究生的探索 2022/11/12

主办单位:浙江省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电话:0571-28008176 邮编:310018
Copyright 2011-2013 www.zjlegaleducation.org.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杭州览坤科技 网站管理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