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简介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浙江法学盘点
教育研究与创新
人才培养
国际交流
浙籍法学家
王洪才:大学创新教学是实现“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关键
( 发布日期:2019/5/5 阅读:413次 关闭

作者简介:

王洪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育理论与高等教育管理。

原文刊于:《法学教育研究》201902期,总第25卷,第115-125页。本文注释已略,建议阅读全文。

摘要:当下的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正在面临严峻挑战,典型表现是教学无效化问题非常突出。问题的症结恰在于教学理念、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落后于大众化高等教育形势和信息化时代的技术魅力以及在物质富裕化时代的人的安逸趋向。通过加强大学创新教学理论提出是致力于对传统教学理念、教学管理和教学方式的改造这一认识,以期为成都本科教育会议上提出的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提供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指导。

关键词:大学创新教学  本科教育  传统教学


有关大学创新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机制的探索,顺应了今天的国际学术发展的大趋势,也与国家今天的双一流建设大背景相呼应,大学创新教学是实现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关键。它的理论意义在于破解目前大学本科教学面临的难题,实践意义就是想指导大学该怎么做才能克服教学面临的难题。实际上也是在回答在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们的大学教学该怎么办的问题。


一、大学创新教学理论提出的背景


大学创新教学理论主要是针对中国大学传统教学的弊端而进行的理论思考。在今天,传统大学教学弊端已经尽显,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本科教育质量。正基于此,在2018621日,国家教育部在四川大学召开了新时代以来首届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探讨了一流本科教育问题,并且在会议上签署了著名的《成都宣言》,会议提出的核心主题就是以本为本,四个回归,这个主题给所有教育学界人士和从事大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所有人都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大学还是以本科教育为本吗?具体而言,我们大学本科教育是否遵循了基本常识,是否符合本分要求,是否违背了原来初心,是否还有梦想追求?


不久前,在曲阜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上,有人就提出异议,说难道常识我们还要回归吗?难道常识我们还不知道吗?这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探讨:为什么要回归常识,为什么要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以及该回归什么样的常识?我们所说的本分又是指什么?难道我们失去本分了吗?我们的初心又是什么?我们的梦想又在何处?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如果真的是必须回归的话,那么我们就要思考一下该如何回归。


事实上,在大学创新教学理论与实践机制探索课题研究中,我们认为,传统的大学教学方式落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形势了,也落后于信息技术发展现实了,当然,也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要求脱节了。如此就造成了一个直接问题:大学教学的无效化。典型的表现就是大学生课堂上的抬头率非常低。要解答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给出的处方是:大学必须开展创新教学。


大家都能够看到,传统的大学教学方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听,似乎这也是人们最为认可的教学方式。但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当老师所讲的内容都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查询到,那么学生就没有必要再听老师讲了,因为只要从手机上搜索就可以了。当老师讲不出新意,甚至不如网络上讲得全、讲得深、讲得好,那么学生对老师的尊敬感也就降低了。所以,这种简单的知识输出-知识接受模式已经失效了。要改变老师面临的被动局面,就必须开展教学创新。这就是提出大学创新教学理论的直接背景。


但如何开展创新教学?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教师首先必须要研究教学,这包括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研究,但前提是要研究学生,即研究学生的发展需求。如果不研究学生的发展需求,那么一切改变可能就是空的。所以,大学创新教学理论的出发点就是以学生为本。脱离了学生本位这个基本点,大学创新教学就无法开展。这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和以学生为中心思想的极大挑战。显然,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改变,开展创新教学就不可能。


在今天,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无处不在。无论大学课堂上,还是研究生课堂上,老师对着PPT放映、不关心学生是否认真听讲的情况非常普遍;老师下课就走人,几乎与学生没有什么联系;考试就是首先把所讲的内容重点划一划,然后再象征性考一考,最后差不多都能够获得了一个好分数。这样,学生无需怎么努力,只要考前突击背一背就能够顺利过关。如此教学怎么会有效呢?怎么能够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但教学改革必须从教学观念变革做起,也即没有思想观念变革,其他变革就无法指望。只有教师形成了新的教学观念才能引导自身的教学行为转变。教学行为真正转变是从教师投身教学研究开始的,只有真正研究教学,才可能做好教学。做好教学,具体而言就是做好教学改革设计,把教学改革设计一步步推向教学实践,即落实到每节课堂上。不仅如此,还需要在每节课堂上听一听学生的反馈意见,从而做好进一步的改革设计。由此可见,教学改革是一个不间断的行动研究,没有一个终点。创新教学理论首先就是鼓励教师们走出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改革探索。


我们都知道,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课堂教学是一个核心环节,如果课堂教学是无效的话,那么大学教育质量就无法保证。如果不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就无法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大学教学无效化情况,也就无法大面积地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正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大批创新人才的呼唤,才促使我们必须要大力推进创新教学,开展创新教学探索,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创新教学理论。


二、传统教学管理制约创新教学开展


如何开展创新教学探索?最关键的就是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解除制约创新教学的障碍所在。不得不说,影响教学行为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教学考试评价机制,因为它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行为均具有导向作用。今天大学教学过程中之所以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在于现在的教学考试评价机制失灵了!所谓教学考试评价失灵,是考试成绩既不能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也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进一步讲,教师评价制度也无法反映教师的教学业绩。正是教学考试评价机制失灵,从而无法吸引教师和学生投身于教学,于是就出现了学生普遍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的应试心态,而非以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为目的。故而尽管学生们普遍获得了比较好的分数,但并不代表他们的学习效果或者学习质量真的好,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分数虚高现象。


教学考评机制失灵带来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教师不关心课堂教学效果,一上完课后马上夹着公文包走人,也不会主动去问学生学习究竟怎样。换言之,目前大学师生之间存在严重隔膜,因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普遍缺乏交流,教师不再关心学生是否真正学到知识,或所学内容对他们能力发展是否具有促进作用。虽然说现在高校的网络建设足以开展立体化交流了,但事实上真正运用网络开展多方位交流的非常少,这不能不说是对校园网络建设的一个讽刺。


上述现象说明,当代大学教学管理已经落后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形势了!因为学生群体素质已经发生了巨变,学生群体整体从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化。人们可以直觉地感受到,在高校大扩招之前,学生学习动机普遍较高,因为当时大学入学机会非常少,从而人们非常珍视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当大众化来临之后,大学入学的门槛越来越低,从而入学机会越来越容易,如此人们就不再珍惜这个学习机会了,直接表现就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也下降了。所以,今天高校普遍面临的是大众型学生,也即他们缺失了原先的精英抱负,比较注重物质享受和自我陶醉,而大学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并没有随之转变,大学教学管理 没有担负起责任促进大学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变革,这才是大学教学无效化的深层次的根源。


其次,大学教学管理对技术挑战带来的冲击估计严重不足。没有人能够否认,今天的网络技术手段已经非常发达,大学的网络建设已经改变大学校园的一切,可是网络技术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却很少预计到并进行防范。往往人们在享受网络化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便利时却忽视了它同时也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可以说,目前课堂上学生抬头率低主要是智能手机影响的结果。因此,教师必须要面对智能手机的挑战,必须要与智能手机竞争吸引力。显然,如果我们的教学观念落后,进行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时,就不足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因为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具有挑剔的眼光来看待教师了,他要将教师所讲与网络内容进行比对,教师如果真能够胜过网络就会获得学生们的青睐,否则就会被学生忽视。这其中不仅是进行能力的比拼,也是教学伦理观的变化,但许多教师并未真正意识到这一危机。如果教学管理不能有意识地引导教师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转变,就不可避免地被学生们冷落。


再次,大学教学管理对物质富裕化带来的挑战没有充分的认识。无疑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物质富裕的时代,恰恰是物质的富足也使人丧失了学习动力。在漫长的中华文明史上,艰苦奋斗、刻苦努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在今天却遭遇尴尬,人们再也不能用传统的教条来教育今天的学生了。在物质富裕的时代如何促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目标追求变成了一个教育难题。似乎唯一办法只能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学,让学生享受到学习乐趣,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此就不能采用灌输式进行教育了。因为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即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从学生的切身的利益出发,这也是今天大学必须确立以生为本理念的由来。如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选择根本不顾学生的兴趣,那样教学无效化就难以避免了。


不得不说,今天的大学生普遍对人生感到迷茫,而自身又缺乏探索的意志,教师又不能给以有效的引导,而学分又容易获得,这样大学就变成了由你玩四年了。在2018年成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已经明确向这种现象说不,但具体如何实践还需要明确的理论指引。


三、传统教学模式形成过程及其影响


“老师讲——学生听之所以能够形成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在于它也具有一系列内在的优点。首先它有利于开展大面积教学,教学效率非常高,这也是班级授课制兴起的首位原因,这在知识匮乏时代是非常有利于知识扩散的;其次它与媒体不发达时代相适应的,因为在媒体不发达,知识传播手段短缺,而老师讲-学生听成了最有效的传播途径之一;再次它与当时的学习人数少的社会条件相一致。在学习人数少的时代,学习者大多具有很高的学习自觉性,正如马丁·特罗所言,他们要么是社会地位的精英,要么是智力上的精英,这正是精英高等教育时代的特征。最后从学习内容而言,老师讲——学生听也是比较适宜的。因为传统高等教育均以尊崇经典为荣,而经典知识一般都义理深奥,需要名师的指点,如果没有老师的传授,经典的奥义就很难认识清楚。


正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关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基本认识:1. 教学就是以系统知识传授为目标;2. 教师代表了学术权威,从而成为真理的代言人;3. 学生就是知识继承人,有义务把经典知识代代传承下去;4. 教学成败就是看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深浅程度和学生掌握的多少。换言之,传授知识越多、越是高深则代表教师的水平越高,学生掌握知识越多、理解得越深刻则证明学习越成功。显然,这个教学观是与知识匮乏时代相适应的,并不适用于知识爆炸时代、信息化时代和即将走入的人工智能时代,当然也与大众化时代学习人数剧增不相适应了。


可以说,传统大学教学观产生于精英高等教育时代,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进行知识梳理并进行系统传授教学是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认为理论知识学习的最佳场所就在课堂上。这个说法在知识生产模式Ⅱ”出现之后就显得落伍了。在知识生产模式Ⅰ”时代,大学是社会的知识中心,知识从大学向社会扩散,大学所追求的纯理论知识,而在知识生产模式Ⅱ”时代,大学必须与社会合作才能实现有效的知识生产,因为此时的知识主流不是纯粹理论型的,而是以应用知识为主导的。但今天大学发展观念普遍还没有转变过来,仍然把理论知识奉为至上,把知识积累作为学习目标,这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已经失去了吸引力。对于今天大学生而言,常常是一吨的说教低于一两的行动。我们过去太强调间接知识的接受、理论知识的传授了,从而忽视了学习者直接体验的获得,这恰恰是教学无效性的直接根源。加之,今天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的不太明确的问题,当他们感到学习内容枯燥无味时就开始拒绝参与,这样课堂教学就容易变成无效教学。


传统教学管理制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实践载体,并在其中扮演了保驾护航的角色。因为传统教学管理最突出特征就是强调计划性,讲究按照教学计划来进行教学,只有事先把知识系统地编排好才能按照计划执行。当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特征时,就无法照顾到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的追求了,也不可能照顾到学生的经验基础了,因为在大班授课的情况下,在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理念引导下,根本无法顾及学生的个性需求。


传统教学理念以单位时间传授的知识越深越好,越多越好,接受的学生越多越好,这种工厂化、大批量生产模式凸显了管理中心主义,不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因为没有照顾到学生个性需求。如果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就应该强化个性化教学。这一点也是《成都宣言》的主旨之一,即引导大学教学走个性化、小班化路线。传统教学管理也与此教学理念相配合,非常注重课堂教学秩序,安静课堂视为好课堂,用以形容学生认真听讲,如在课堂上掉一根针都能听得见。今天课堂更讲究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认为课堂讨论气氛热烈才是好课堂,没有师生互动的课堂可能就是浅层的灌输式课堂。但现在许多管理者和教师在观念上和管理方式上还停留在过去,仍然注重统一性而非多样化和个性化,注重技术运用,但并不注重学习者的感受,从而就加剧了学生从课堂教学中疏离出去,这也是传统教学无效性的另一根源。


由于过分强调教学的计划性,从而教师的教学自由、学生的学习自由没有受到重视,如此就大大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也使得教师满足于系统知识传授任务完成和学生通过考试而获得较高分数。这种计划管理模式实际上就为灌输式教学提供了土壤。所以,在我们分析教学无效性之际,必须要对教学观念进行检讨,对教学管理方式进行检讨,找到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重要因素,进而才能为提升教学有效性提供良方。


四、大学创新教学理论内涵及其机理


大学创新教学理论的基本内涵和宗旨是什么呢?创新教学的宗旨第一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它的核心内涵就是必须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生能力水平去设计教学,从内容设计、方法设计到最后的一些评价方式的设计,都要以这个为基础才真正是以学生为中心。所以,具体而言,首先就是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放在第一位,要求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必须难易适度;其次是因为理论课程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必须增加实践素材,教学内容必须与现实联系起来;再次是由于讲授式课程无法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必须改为探究式教学。因为讲授式课堂的答案是现成的,学生都无需思考了,只要考试能够获得很高的分数,他就不思考了。一般而言,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就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也容易让学生参与探究。最后,必须要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如果不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有效性问题。


第二承认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而非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其核心内涵是强调应该以建构主义知识观引领教学改革。一切的教学观念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观基础上的,如果没有知识观作为基础,教学观就很难具有影响力。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人们的知识获得过程事实上是一个自我建构过程,是个体对自我认知结构的改造。换言之,每个人对知识的接受都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基础,没有教育基础的话,外来知识就变成了一个异己物的存在,就无法转化为自己知识系统一部分。这意味着,脱离学生经验基础的知识传授往往是无效的,学生也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自然是浅层的,容易遗忘的,也即无法内化的。所以,要提升教学效果,就必须注重知识与学生经验的衔接性,必须注重学生的体验,否则学生就无法生成自己的知识。知识的生成性逻辑说明,每个人所获得的知识都不是标准知识,都是按照个体经验进行了改造,唯如此才能转变为自己的知识。


建构主义还认为,每个人都是实质上的知识探求主体,而非被动的受体,他也可以对事物发出自己的见解。我们认为,这一点是对学生主体性的真正尊重,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学生永远只能作为知识的接受者、知识的容器出现。可以说,只有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才是对知识的真正掌握。这也是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具体运用,同时也是对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应用。不过在这一点上可能在我们国内的学者里面还没有达成一个共识,因为现在大学教师中比较普遍赞成的观点还是希望学生把老师传授的知识或者权威的知识或者标准的知识来接受,这一观念我认为已经落后了。学生的认识基础就是他现在的经验,他根据自己现在的经验来吸收知识、来同化知识,所以只有扩大学生的体验才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


第三是在教学目标上倡导以能力为中心,转变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观念。创新教学理论认为,知识获得仅仅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能够应用知识才是教学的基本目标。因为知识积累不会自动转化为能力,能力培养是在知识的具体运用过程中形成的,也即是在解答疑难问题过程中形成的。显然,知识太深、太难、太多,都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无助于其应用能力的形成,所以,教师的知识传授难度和总量都不应该作为追求的目标,而应该把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作为起点,把学生真正能够应用知识作为目的。换言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的话,学生学习是被动的,那么一切教学活动都可能是无效的。只有当学生求知兴趣被激发出来,其学习行为才是主动的,而这种兴趣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在体会到知识的价值之后,如果学生没有实践的机会,就很难体会到知识的真正价值。不容否认,开展团队项目教学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容易让学生收获学习的快乐,也即更容易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从实践操作环节来讲,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这样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更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从而学生学习动力就更足,那么能力培养就更容易。


要开展创新教学,教师的角色必须要转变,即教师要从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的引导人、辅导者和调控者。具体而言,教师要负责课程的总体设计,但是要调研学生究竟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怎么与当前的科学前沿结合。老师的创造性贡献在于设计适合的探讨题目,老师时时刻刻为学生提供帮助,老师要把握教学环节的发展动向,要控制这个动向。进而言之,老师要倾情投入教学,学生要投身学习,问题适宜是关键的,理论结合实践是根本。传统教学中最根本的弊端就是理论脱离实际,而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具有生命力,创新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总之,实现四个回归需要创新教学,创新教学能够使教师回归本分、使教学回归常识、使教育回归初心,创新教学就是让教学和科研结合在一起,让教师认识到责任光荣,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标准出发来重新塑造自我,让教育回归到培养人的初心,让学生具有梦想、具有理想。

分享到:0
上一条: 黄进:生态文明建设与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 2019/5/9
下一条: 闫亚林:高校学科团队建设的组织创新分析 2019/4/28

主办单位:浙江省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电话:0571-28008176 邮编:310018
Copyright 2011-2013 www.zjlegaleducation.org.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杭州览坤科技 网站管理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