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简介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浙江法学盘点
教育研究与创新
人才培养
国际交流
浙籍法学家
李玉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培养新时代德法兼修法治人才——基于甘肃政法学院的探索
( 发布日期:2020/5/4 阅读:768次 关闭

作者简介:

李玉基:甘肃政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经济法律制度。

原文刊于:《法学教育研究》201902期,总第25卷,第126-138页。本文注释已略,建议阅读全文。

摘要: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讲话中的核心,集中在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问题上。教学工作应以培养四有好教师为抓手,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要抓好师资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式教师,抓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抓教师的科研水平、学科建设能力的提升,抓教师主动服务学生的意识,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教制度。

关键词: 以本为本  四个回归  德法兼修  法治人才


本科教育是大学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坚持以本为本,扎实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新时代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建设高水大学的基本遵循和指南针。甘肃政法学院作为甘青宁新藏五省区唯一一所政法类本科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发挥和强化学校在西部、特别在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中的作用,努力提升和加强学校在国家边疆治理的法律人才培养和法治研究中的地位,积极扩大学校在丝绸之路西向发展的实用人才培养和国别法治比较研究中的影响力,逐渐形成并确立了特色鲜明的政法类、区域性、应用型相结合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为西部经济发展、边疆治理培养水土相服的法治人才。


一、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以质量和特色为标志的内涵发展


当前,省属地方院校本科教育改革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竞争之激烈前所未有。甘肃政法学院办学历史短,基础薄弱,决不能丧失发展中面临的任何机遇。一是要积极谋划,主动融入成都-西安-兰州西三角战略布局,通过提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支撑度和引领力,聚集更优质的办学资源和发展空间。二是紧盯国家本科教育专项计划,储备项目,寻求突破。要在教育部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以及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中积极作为,占据一定席位。三是主导甘肃省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制订,为甘肃法学教育贡献智慧和力量。


当前,甘肃政法学院正处于更名大学的关键时期,要不遗余力彰显办学特色:一是举政法之旗,永葆行业特色。与司法实务部门加强合作共建,加大刑事科学技术前沿研发力度,充分发挥行业特色的辐射效应,使其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二是务本土之实,强化区域特色。继续在西部和边疆治理、维护国家安全、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方面发挥更加重要作用,提高学校在区域内的贡献度。三是育应用之才,彰显学科特色。要克服学校学科结构单一的不足,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积极推进跨学科培养,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度,同时通过学科交叉强化学科特色。


二、坚持以本为本,咬定人才培养核心不放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人才培养作为高校最本质的职能,其核心就是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聚焦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上,聚焦到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以本为本,本质而言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好八个首先,切实把注意力和精力聚焦到本科教育上,坚持将本科作为学校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的实践主体,在资源配置和教学条件上体现本科教育的首要地位,着力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的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办学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这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的筑梦工程。


近年来,甘肃政法学院始终秉持坚守人本理念、崇尚法治精神、践行社会责任、造就卓越人才的办学理念,围绕学校稳定规模、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办学思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狠抓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顶层设计规划教学。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本科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和学校章程中,始终将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全校上下逐步形成了必须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的广泛共识。学校每年的工作要点都将本科教学工作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任务进行部署,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不断强化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党政领导重视教学。学校党政领导历来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把本科教学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由校长亲自分管教学工作。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由校长任主任、分管副校长任副主任,对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负总责。党委书记和校长亲自抓教学质量、抓教学改革,将本科教学工作列入党委、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校领导联系教学单位制度和听课制度,坚持让校领导深入本科课堂听课,掌握教师的授课情况,及时与教师交流思想,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同时,确定各二级教学单位党政一把手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教学管理、教学运行和教学质量负全责。经费优先支持教学。学校积极筹措办学资金,逐年加大对本科教学的投入力度。近三年,学校本科教学专项经费投入年均增幅达到17.73%,确保了本科教学的优先地位。同时,学校积极争取中央及地方财政的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全力以赴改善本科教学办学条件。职能部门服务教学。学校不断推进教学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教务部门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程序,增强服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人事部门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财务部门积极争取资金,保障各类教学经费的及时到位;科研管理部门积极争取各类研究项目,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的良好氛围;学生工作部门建立健全奖助体系,积极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图书馆等教辅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为本科教学提供全面支持;后勤部门不断改善教学条件,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制度保障促进教学。学校持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围绕本科教学建章立制。健全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为规范本科教学运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具体的规范指引。建立健全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开展全方位的检查、督导。学校不断完善教学工作奖惩体系建设,定期开展教学名师、教学竞赛、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学奖、青年教师教学进步奖、精彩一课等教学评选表彰活动,激励广大教师潜心教学、重视教学、投入教学、研究教学,提升教学水平。当前,甘肃政法学院正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为契机,以更名大学工作为抓手,积极推进落实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各项措施。


三、推进四个回归,扭住本科教育中心地位不动摇


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如果说,坚持以本为本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南针,那么推进四个回归就是振兴高等教育的定盘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是甘肃政法学院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反映了学校争先进位、变轨超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迫切需要。现阶段,甘肃政法学院的首要任务是学校更名大学工作,最切实的要求是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只有牢牢扭住本科教育中心地位不动摇,才能确保学校持久稳定的发展。


(一)回归常识,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在大多数高校的本科教育淘汰和分流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的宽松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紧迫感和压力感缺失,甚至迷失了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针对这一问题,学校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一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按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结合我校教学工作规程和学分制教学管理特点,加强教学管理规范,修订完善了《甘肃政法学院本科教学调停课管理办法》《甘肃政法学院课程考核管理办法》《甘肃政法学院普通本科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甘肃政法学院学分制排课选课办法》等制度,把严抓课堂教学的规范立起来,把严管教学秩序的规矩强起来。二是建章立制,严格人才培养过程管理。针对教育部提出的增加大学生学业难度,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机制,试点提高学习过程考核比例等要求,学校制定专项计划,整顿教育教学秩序,构建本科教育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学生学业预警机制,取消毕业生清考制度;严格实践教学环节,控制对学生分散实习的审批和监督,加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和管理;重视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引进国内外优质网络课程资源;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合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积极探索转专业新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生动力,在师资和教学设备允许的条件下,逐步放开新生转专业限制,积极探索将转专业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类专业内分流相结合,采用申请-考核制,不再设定专门的接受条件,给予更多学生专业选择权。


(二)回归本分,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做四有好老师

甘肃政法学院的在于本科教育,一流的本科教育需要一流的师资、一流的专业和一流的管理与服务做支撑,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始终以培养四有好教师为抓手,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明确工作方向,出台得力措施。


1.抓师德师风建设。以本科教育思想大学习、大讨论为抓手,制定《甘肃政法学院本科教育思想大学习、大讨论工作安排》,进一步强化师德教育、践行师德规范、弘扬高尚师德,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真正做到教育者先受到教育,使广大教师真正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2.抓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校通过以评促教、以研促教、以培促教、以导促教、以赛促教等机制,致力于提高广大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完善和构建多层次、个性化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学院周活动,举办集体备课、教学方法研讨、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档案规范等专题教研活动。通过邀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作专题系列讲座,加强理论学习,引导全校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能力。同时,大力实施教师教学能力再教育工程,组织教师赴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知名学府,参加教学及管理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培训,推进教师职业发展各项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专业化。


3.抓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提升。学校出台《教师海外访学(进修)管理规定》,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培养,大力支持青年教师赴海外访学、进修、和参加国际会议。实施青年教师海外访学计划,每年选派10名左右青年教师赴国(境)外研修学习,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


4.抓教师科研反哺本科教学。近年来,学校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科研积极性,通过科研有力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了教师授课内容的专业性和时效性,凸显了科研反哺教学的实际效应。《甘肃政法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鼓励项目成果向教学转化,为培养优秀人才服务。在政策引领下,教师将科研促教学内化为自觉行动,通过开设专题研讨课等形式,将最新科研成果及时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学术前沿,产生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5.抓教师主动服务学生的意识。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评教制度,把服务育人的理念贯穿于高校一切工作的全过程。同时,始终把师生的需求作为工作的根本、行动的指南,坚持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努力提升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能力和水平。


6.抓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认真落实双千计划,先后选派10名教师赴司法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同时接收9名实务部门业务骨干来校挂职并承担实务类课程教学任务、指导实践类教学活动,加强了学校与实务部门的合作与联系,搭建了与司法实务部门合作的新平台。学校还与省内公安司法机关就互派教师、干部挂职建立了常态化机制。


7.抓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学校不断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激励机制。结合双一流建设,通过飞天学者”“领军人才”“文翰学者等人才计划的有效实施,加快培养高水平师资和学术领军人才。以学科发展为导向,逐步推行年薪制、项目支付制、协议制等薪酬支付方式,完善各类人才的优绩优酬分配方式,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力度。


8.抓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机制建设。学校对教师岗位进行分类管理,将教师分为教学为主型和科研为主型两种岗位类别,建立相应的评价考核、绩效分配机制,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多样化发展。


(三)回归初心,倾心培养德法兼修、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理想信念教育、学业发展教育、实践创新教育、健康生活教育、职业发展教育等为重点,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积极探索招生-培养-就业-反馈联动机制,着力培养富有家国情怀,掌握专业技能,具备职业素养,具有创新意识,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近年来,学校创新校院、校局、校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甘肃省司法厅通过联合发文等形式共享资源、建立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共建法学、证据科学、监狱学等专业;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实习基地、共建教材、共建智库、共享资源、互聘挂职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从制度上健全和完善了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2016年以来,与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联合培养藏汉双语法律人才,已招生213人;与甘肃省司法厅联合培养监狱学人才,已招生270人。


2.健全保障机制,持续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学校始终坚持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大力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专项经费保障教学改革。学校加大经费投入,每年开展教改项目立项工作,对经评审获准立项的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招标项目,每项分别给予5000元、8000元和30000元建设经费支持。同时,对获批立项的省级以上教改项目1:1配套建设经费。政策激励促进教学改革。学校出台教师分类管理办法,鼓励教师潜心教学、教书育人;改革职称评聘办法,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改立项、教研论文、教学获奖情况等教研教改工作成果作为教师晋职及岗位评定的重要依据,并给予奖励。项目建设推动教学改革。学校高度重视教改项目的培育、建设及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注重发挥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辐射带动效应。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学校通过招标项目的形式予以立项,委托专人进行专题研究。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教学成果奖取得新突破。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成果服务于人才培养,坚持将教学改革过程贯穿于教学始终,重视校级教学改革成果的后续培育和提升,以项目建设推进教学改革研究,涌现出了一批创新型、有特色、具有较强示范辐射作用的优秀教学成果。2014年以来,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级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项目5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甘肃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甘肃省省级教学团队6个,甘肃省省级教学名师6人,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17门,甘肃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获教育厅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4项,其中甘肃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部分研究成果或转化为学校教学顶层设计,或被推广应用,对人才培养效果的推动作用已初步显现。


3.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教学质量管理闭环,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学校坚持以质量控制为核心,以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为目标,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建立和完善质量保障4大系统、5大标准体系建设:质量管理决策系统、质量监控和评价系统、信息采集与反馈系统、教学质量执行改进系统;专业建设与评估质量标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教学管理质量标准、学生学业质量标准。健全质量监控组织结构,成立教学质量监控中心,提升质量监控效能,实现教学质量管理的闭环运行,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4.积极试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显成效。2012年,学校获批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4年,开设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以点带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本科专业内涵建设注入新的活力。2018年,《卓越计划引擎驱动下的法学专业综合改革研究》获得甘肃省高校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为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累了可供推广的宝贵经验。


5.依托证据科学交叉学科,成功打造特色鲜明的证据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我校公安高等教育自19894月举办,依托法学学科专业资源和优势,确立了法学背景,法治情怀,扎根西部,贴近实战的应用型、复合型公安类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法学与公安高度融合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得到了行业内的良好评价。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学校紧盯社会对证据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在法学与公安高度融合教育模式基础上,形成并发展了证据科学新型交叉学科。学校依托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专业的资源和优势,充分利用证据科学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司法鉴定中心、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中心等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确立了证据科学与法学、现代技术有机融合的三结合教学体系,突出人才培养工与法融合的特色;构建了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司法鉴定三位一体的第二课堂体系,提升专业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司法鉴定实践促进教学科研,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形成了较完备的证据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特色科研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成为学校本科人才培养中的鲜明特色。将司法鉴定模式融入证据技术类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获2017年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6.健全体系,促进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深度融合。学校注重发挥第二课堂思想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功能,形成了涵盖思想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风建设、创新创业、体育运动、文学艺术、特色项目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同时,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制定第二课堂培养方案,推进第二课堂有效服务第一课堂。通过开展本科生学科专业竞赛立项,不断促进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衔接,服务学生专业实习。


7.以生为本,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学校十三五本科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对课程体系建设提出四个层面的要求:一是建好通识选修课。二是做精学科平台课。三是做实专业方向课。四是培育专业特色课。学校有计划、有重点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学校历次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中,均提出了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着力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积极推动优质通识课建设。学校通过立项建设校级重点课程、精品课程,有意识地培育优质课程资源,并积极申报省级精品课程,以此带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同时,适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确保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科发展前沿接轨。


8.强化思政教育,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健全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育人机制,学校启动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构建我校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9.加强教学督导专业化建设,确保同向同行、协同推进。为确保有质量的课堂教学,推进教学督导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学校在2016年第五届督导委员会聘任时,聘请3位校外专家担任校级教学督导,在甘肃省内高校中尚属首次,真正发挥了第三方评价主体的作用。201810月,学校聘任第六届教学督导委员会委员,聘任校级教学督导6人,二级学院教学督导30人,其中校外教学督导9人。目前,学校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负责监督检查日常教学运行状况和教学档案,指导青年教师规范教学,帮助其提升教学能力,并在学校和二级学院专业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教风学风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等重要教学环节参与决策咨询工作。通过教学督导的监控、引导和跟踪反馈,推动教学课堂质量的提升,规范和完善听课、观课制度,有针对性地组织优秀教师重点听取青年教师和教学相对薄弱教师授课情况,帮助提高授课水平。


10.推动课堂教学革命,高度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组织信息化应用水平,学校健全制度,出台激励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引导教师积极探索基于智慧教育背景下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促进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信息化教育理念、思维、方法引入课堂,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增加课堂教学互动,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释放潜能、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在全校教师中推广利用智慧教学工具开展混合式教学。


(四)回归梦想,建设高水平甘肃政法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高校作为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习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政法类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


当前,西部地区的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与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作为政法类高校,甘肃政法学院在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培养服务西部地区法治人才方面肩负着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学校更名大学,建设高水平甘肃政法大学,是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号召的需要,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需要,是提高西部地区法学教育水平和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是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国别法治、政治、经济、文化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需要,是维护西北地区长治久安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促进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和优化甘肃高等教育布局的需要,是加快学校内涵发展和提高办学水平的需要。学校将抢抓这一历史性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特色和较强的学科优势,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在政法类、区域性、应用型的结合中深化内涵发展,强化办学特色,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加快实施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计划,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优势高校的发展路径,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分享到:0
上一条: 吕涛 窦衍瑞:应用型法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2020/6/4
下一条: 舒洪水: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高校法学教育与实务部门的关系发展与展望 2020/4/15

主办单位:浙江省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电话:0571-28008176 邮编:310018
Copyright 2011-2013 www.zjlegaleducation.org.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杭州览坤科技 网站管理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