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简介
新闻动态
通知公告
浙江法学盘点
教育研究与创新
人才培养
国际交流
浙籍法学家
刘晓红:立德树人为本 德法兼修为要 ——以上海政法学院探索法治人才培养为例
( 发布日期:2018/5/22 阅读:805次 关闭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3日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历史任务,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立德树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德法兼修则为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作为政法院校,应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构建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

 

一、法治人才培养要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

在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中,百行以德为首,讲的是人必须具有正直高尚的道德根基,然后才能谈得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在国家治理中,两者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一)坚持德育为本的教育方针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石和灵魂,其核心是做人的教育。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立德树人的问题的提出,凸显了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树人,在培养法治人才中,不仅是关于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的回答,更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价值导向,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全方位占领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造就一大批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社会主义法治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海政法学院一直强调德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导向作用。学校的校训是刻苦、求实、开拓、创新,这既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上政学术精神的象征。这一校训,注重充分发挥个性特色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努力使学子们感悟思想、升华精神、创新进取、继往开来。反映在立德树人方面,就是培养具有德才兼备的法治人才, 教育大学生知法、懂法、信法、敬法、畏法、守法,做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合格公民。

2008年起,上海政法学院与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劳教局签订了联合培养人才协议,创建并实施了招生与招警相结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012年起,开展上海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试点班和人民调解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明确培养具有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法治人才。上述改革探索成效明显,获得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中央政法委充分肯定和司法部、国家人事局的大力支持。

 

(二)明确德法兼修的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大多遵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写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版)中确立的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该目标强调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深厚的法学专业知识功底,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达到较高外语水平,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我校也积极探索将德育作为重要目标,突出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目标,尤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对于我们将德法兼修纳入法学专业培养目标,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

 

“德法兼修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将是对于习近平讲话精神的重要落实,也是对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的有效回应。在政法类高校中,将德法兼修纳入法学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可以体现德育在法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可以为各大高校法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给予示范和指导。为此,建议各政法类高校应结合各自学校的目标定位和办学特色,将德法兼修吸收进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的要素,特别是将融入法律职业素养之中,并在培养要求中具体体现出来。进而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法、培养内容等层面构建完整的德法兼修体系,确保培养出来的法学人才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求。

 

二、法治人才培养要坚持德法兼修的全过程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做人做事的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德法兼修,强调了法治人才培养过程中德育与法学知识传授的同步进行。法者,唯有德才兼修,方为上品。上海政法学院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充分兼顾德法两个维度,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一)全力打造大国安全重点课程

学校精心设计通识课《大国安全》课程,组建一支强大的教师团队,包括书记、校长走上讲台上课,还邀请外交官、将军、海外知名专家等一起授课,辐射带动我校其他思政课教学,深入推进我校思政课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我校思政课教学水平。该课程聚焦宣传《国家安全法》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新思想,回应大学生关注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形势政策热点,增强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政治责任感,打造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课程。《大国安全》课程通过专家的专题研讨式教学,讲好中国安全故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安全体系的基本内涵,深刻领会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的科学论断,树立科学的国家安全观。该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反响强烈,效果很好。

 

(二)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建设法治国家,离不开高素质的法治工作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首位的要素便是思想政治素质。法学专业教育应以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社会各领域所认同的法治人才为目标,努力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法学专业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律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准等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7年7月,上海政法学院成功获批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重点培育院校。学校已于近期全面启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以法学专业课程为试点改革课程主体,引导教师结合课程实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既教书也育人,使学生德法兼修。

思想政治素质是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第一位要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人才教育教学全过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首先,在课堂上,教师需加强对社会思潮的辨析引导,组织批判错误思潮,绝不为其提供任何传播渠道和空间,以提高法治人才辨别能力,使其能够分清重大是非。其次,在教学中,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学校根据办学特色,制定好法治教育工作规程,努力在所有课程教学和有关学习活动中渗透德治教育的内容。从而为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德才兼备的法治人才打好坚实基础。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齐头并进,思想政治课、综合素养课、专业教育课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形成所有课都能上出思政味,所有老师都能挑起思政担

 

(三)科学开设法学专业德育课程

我国著名法学教育家孙晓楼认为法律教育的目的,是在训练为社会服务为国家谋利益的法律人才,这种人才一定要有法律学问,才可以认识并且改善法律;一定要有社会常识,才可以合于时宜地运用法律;一定要有法律的道德,才有资格来执行法律。

 

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重在掌握知识和技能,对于关注不够,缺乏德育的法学教育,犹如失去了灵魂,也失去了法律的信仰和尊重。要破解上述问题,德法兼修无疑是良方解药。强化德育教育,不仅是塑造合格法律人的需要,而且也是推进教学改革的需要。当前,我国的法学教育存在唯技能的倾向,而忽略了法律职业伦理的建设,也丢失了传统的道德规范。无疑这是非常可怕和危险的,就如有的专家指出,我们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强调功利主义将直接影响我国的法治人才培养质量,影响我国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因此,学校也正在积极探索开设一系列法学专业德育课程,并将其纳入必修课程。同时,组建一支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专业共同学历背景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形成完整的法学德育体系,培养真正德才兼备的法治人才。

 

(四)积极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2013年10月,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成立。学校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以整合各方面优质资源为举措,着力打造培训基地高端平台,培养知华、友华人士,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 年、2016年圆满、高效、优质地完成公安部、商务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等中央部委委托的塔吉克斯坦内务部高级干部研修班”“吉尔吉斯斯坦国安委高级干部研修班” “哈萨克斯坦国安委大型活动研修班”“塔吉克斯坦法律管理人才高级培训班” “上合组织刑事司法研修班以及中非法律人才班17个培训班。学校在安排专业教师对培训班成员授课时,明确提出,除了法律、国际政治、安保等专业课内容的讲授,更需讲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需重点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等做详细诠释。同时精心选取社会考察的领域和单位,让受训学员直接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通过在课程教学和实践考察中融入文化的元素,在国际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法治人才培养要凸显德润人心的实践特色

 法学教育也是素质教育,西方法学教育从不缺乏对学生法律忠诚、法律信任、法律信仰的培养。美国学者伯尔曼曾言:法律不被信仰,则形同虚设。所以在法学教学中,如何打破课程界限,融汇知识、技能和道德,如何使德育内容能润物细无声进入法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值得研究。


(一)营造校园浓厚的德育氛围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短期任务,而是长期的使命,不能仅仅将其视为政治任务予以推行,应该自觉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文化建设层面,易言之,高校应该努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使之转化为校园文化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心。

 

首先,坚定正确的办学方向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大学应该孕育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敬业守道的奉献精神,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形成昂扬向上、积极奋发的精神状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文化引领。学校大力倡导复合型人才培养,也注重充分发挥个性特色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努力使学子们于学业感悟中启迪思想、与时倶进,而且积极提倡拓展学术创新空间,注重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致力于对富有挑战性的哲学社会科学问题的思考与批判,探求科学与人文的交融与整合。该校训对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确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引领学校发展。以往,大学对思想政治导向重视不够,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偏重于西方法学理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际工作中,在有的领域中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这种状况,在法学领域表现非常突出。

 

2017年6月,学校获得上海市教委示范马院建设称号,这既是对学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成果的认可,也是马克思学院发展的契机,必将对学校马克思学科未来发展、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产生深远影响。在以后的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在教材编写与举办论坛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充分发挥文化的塑造功能,不断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园地。

 

再次,坚持深挖校史文化构造思政工作新载体。学校将建校以来的历史资料、珍贵图片、精彩瞬间等在校史馆集中展出。在新生入学和新教师入职时,都会组织新生与新进教师参观校史馆,使师生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沿革,深刻感悟学校的成就来之不易,并能继承学校的光荣优良传统。通过深入了解校史文化,大力弘扬校史文化,充分发挥校史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有意识地培养和教育师生,极大增强师生的爱国情怀和校园情结,积极影响青年学生及教师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二)增强法学教师的道德使命感

“德法兼修培养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教师自身品德修养的提升和对德育工作的重视。长期以来,许多教师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比较侧重解释概念、注释条文,忽视了法律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人的自由和解放,是为了秩序和正义。目前,有的高校出现教师抄袭论文的违背学术道德的案例、与学生的不伦关系等违背职业道德的事件,使得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象牙塔,不再是引领社会道德的制高点,反而成为拉低伦理底线的催化剂。由此,如何将德育的灵魂引导到高校教学中,让校园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并负有主要责任。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就是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培养自身的道德情操。在实践教学中,由于增加了教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由于学生具有敏锐观察和细致分析的能力,进而也激发了教师自身的教书育人使命感,使师生之间在品质塑造上产生双向互动的促进效应。今后,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 向兄弟院校学习,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高水平法学师资队伍。

 

(三)推动德育培养与法学教育有效对接

德育教育,不是高校一家的事情,要多方参与、形成合力、凝练特色。因此,德育教育需要梳理清楚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打破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加强理论界和实务界之间的交流,并在知识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当中,完成德育培养与法学教育的无缝对接。

 

就法律职业而言,其有特殊的道德诉求,例如,律师可以为他明知有罪的人辩护;法官为民解决纠纷不像行政官员那样免费服务,而是要收取诉讼费;法官不得对当事人抱有同情心;法官对于犯罪嫌疑人的暴行不得嫉恶如仇,而应当保持超然中立进行无罪推定,等等。法律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基本是在法律程序当中必须遵循和实践的。离开法律程序也就不会存在这种法律职业的道德要求。基于此,法律职业道德要求的特殊性决定了德法兼修法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我们需要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有实践经验的法律实务专家走进课堂,充分发挥实务专家在法学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近三年,共有200多名兼职教授来校开设系列讲座,有30多名实务部门的专家参与学校开设的东方讲坛学术名人讲坛,外聘专家独立开设近10门课程,60余人讲授课程部分章节。这些兼职教师大都来自法律共同体,通过他们的有效参与,更好地阐述了法律程序当中的法律职业道德要求,与作为法律职业人应该具备的道德要求之间的关系;同时,学生提前浸染社会现实,确立整体解决视野和方法,并运用实事求是的批判和建构态度,以培养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核心能力。今后,在法学教育的过程中,将会继续加强和深化与实务部门的合作,共同构建德法兼修的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围绕教学与研究两大主题,对接法学基础理论前沿,并结合当代中国法治实践,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最新成果,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丰富实践,准确把握本学科领域的最新进展,提高法治人才应用能力。

 

(四)加大对德育培养多维度支持

德育文化的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塑造及社会主义法治观的培养,除了教师德法兼修的自身努力,还需学校从多个维度推进,为校园德育文化形成提供支撑。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德育给予多维度支持。比如,为了配合市哲社办三大专项(改革开放40周年、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系列研究)课题申报,推动校内三大专项课题的发布和申报,在为市哲社课题申报提供充分培育的同时,也引导校内教师将研究和教学适当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移,并鼓励教师及时将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为课堂教学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通过教学示范岗的评选,突出先进教师的示范作用。顾名思义,教学示范岗是教学与师德的有机结合,将学校教学水平高和师德师风好的教师进行优选,并赋予教学示范岗的称号,有效引领校内教师在教学与师德两个层面的齐头并进。近年来,学校为了推动社会主义价值观培养、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及马克思主义法学观塑造,制定出各种制度规则进行规范,比如,上海政法学院讲座管理办法、上海政法学院学术沙龙管理办法、上海政法学院学生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管理暂行办法,等等。

学校通过从科研经费、荣誉称号及规章制度等不同层面推进学校师生道德风气的培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并努力将思政教育内化于师生的内心,使之成为推动学校发展有效的智力支持与价值支撑。在今后工作当中,这种将德育内化于教育的工作路径将会持续推动和加大力度。

 

四、法治人才培养要坚持师生并重的评价体系

德育评价体系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校德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对德育工作包括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进行评价;二是对学生品德修养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行操守进行评价。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德法兼修法治人才评价体系,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它还需要科学的研究、论证。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它应该是在现有的德育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而不是推倒重来。

 

(一)创新高校德育工作评价机制

评价体系是教育模式的核心因素,它决定了教育内容和方式、教育质量如何以及是否达到了教育目标等许多因素。因此,教育评价是教育模式的指挥棒。目前,上级主管部门对高校的考核、评价一般都集中在办学条件与资源、学科专业水平、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在权重中更加注重学科水平与科学研究,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而在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中,更缺乏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评价机制。

 

因此,要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不仅需要将德法兼修纳入目标,也要将其引入评价。只有对人才培养中的德育工作进行有效的评价,对法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给一个有说服力的衡量标准,进行量化以及奖优罚劣,才能使学校能给予德育工作政策、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的保障,使法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能更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优化学生品德修养评价体系

在法学教学中,教学评价标准体系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而这个评价体系基本上是为传统课堂设定的,德育过程很难通过这个标准来衡量。传统意义上的德育评价,往往以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为主进行衡量,只满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具有片面性。因此,进一步优化学生品德修养的评价体系,是培养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的必须环节。

 

在德育评价中,不仅要从学生的校内表现中积累评价要素,还要将目光延伸至学生的校外行为,例如,社会实践、学生志愿者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等,要拓展评价空间,对学生实行全面评价;另一方面,在评价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评价过程真正起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作用。在德育评价的内容上,也应体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必须体现多元性、个性化、求异性及可持续性的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在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近年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而德育工作的创新乏力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系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今后,要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探索德法兼修的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法治人才。

 原文刊于:《法学教育研究》2017年04期,总第十九卷,第73-84页。

分享到:0
上一条: 吕涛: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培养A型法治人才 2018/5/29
下一条: 【法学教指委权威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法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2018/4/21

主办单位:浙江省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电话:0571-28008176 邮编:310018
Copyright 2011-2013 www.zjlegaleducation.org.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杭州览坤科技 网站管理
您是本站第 位访客